#不是在講佛法。
#有小故事。
幾乎所有走靈性的人都會接觸到的話題:脫離輪迴、進入解脫。
這是一個範圍很廣、涉獵很深、爭議很多的主題,
此篇僅是論述目前我的想法、觀點,
接受與否在個人,歡迎討論但不要引戰。
故事1:
前陣子我去一間佛寺參觀,裡面有個小展廳,
放有許多雕像文物,甚至有敦煌時期的古物,
看到時很感嘆這些文物有幸避災能夠飄洋過海保存下來,
不至被文革打壞毀滅才能讓後人看到,
過去的雕塑和現代的技法完全不一樣,佛像的圓潤、溫度感十分傳神。(跑題
![]() |
不清楚哪些是敦煌的,總之看到只有頭的雕像都覺得很稀奇 |
在展廳外面,遇到在佛寺裡修持的人,不知道怎麼稱呼就叫師姐好了,
我和她聊了十幾分,從一開始問文物的歷史與真假,
到後來不知道怎麼講的,她開始提到
「要吃素,冤親債主才不會越來越多。」
「要信佛,因為佛會帶你上西天極樂。」
「要念經,念經可以長智慧,有大功德。」
「你知道地獄嗎?你想進地獄還是天堂?」
「做人很苦,你下輩子還想再來嗎?
不要對吧,那就要信佛,佛會帶我們解脫。」
……類似話題LOOP了好幾次,烏鴉都不知道在我心裡飛幾趟了…😫
也讓我不禁想,宗教有時候讓人卻步就是這種狀況……
我不排斥別人篤信宗教,但不喜歡別人把所信仰的觀念、對象強加於他人,
你可以聊,但要適可而止,且不能要求別人一定要接受、認同,
不然這叫做一種逼迫,會讓人厭惡反感。
我在這位師姐的言論間聽到的是一種「逃避」,
她認為做人很苦,所以把一切推給佛,要求佛帶她解脫,帶她上極樂,
放棄了她作為人該有的一種「進取、改變」。
佛會度她嗎?我不知道,
但我知道,這位師姐度不了自己,
連自己都幫不了的人,佛為何要度你?
我也知道像師姐這樣的人非常多,
很多人篤信宗教,就是為了尋求一個寄託與安慰,
放棄了自己的選擇權,空想著要他人來幫忙,而不願自己行動,
總認為念念經,吃素,這樣就是大功德,佛會來度了…
念經很好,吃素也很好,但若是作為一種逃避現實的藉口那就不好,
若非真心,套句佛家的話,都是一場空。
故事2
幾年前的工作,我教的一個小朋友因為家人常帶他去廟裡,
有時候遇到挫折(例如學不會、聽不懂)就會嚷著說他要當佛、當神明,
就不用寫功課,不用工作,實在令人哭笑不得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
神會幫你寫功課嗎?會幫你生活、賺錢嗎?
每個人都知道不會,但還是靠著求神問卜給自己心安,
極端點的就是作為逃避的藉口,而且還不讓人點醒,
提到就會暴怒說自己多虔誠多用心,可局外人一看就清,也只能苦笑不語。
這些例子是我親身遇過的,有時候遇上自稱修行的人實在會有點怕怕,
就我自己所認識的,真正在修行的人是不語修行的,
更不會跟他人強調、放大自己的存在,
他們是低調、用心、精進的,用言行舉止讓你信服,
而不是靠說說來表示他有多麼厲害。
「修行者」這幾個字一出現就會給人一種既定的概念與嚴格的標準,
不論是宗教修行、自我進修等等,
只要提到「修行」總會引人注目,會被放大檢視,
例如同樣說一句髒話,穿著T恤和穿著僧袍的差別可大了,
大家會去追究穿僧袍的而不是穿著T恤的,這就是種赤裸裸的差別對待,
多數人會有一種認為修行人應該是怎麼樣的刻板印象,
無意識間,人們將「修行」視為一種較為高尚、嚴謹的行為,
才會有那些標準出現去評價修行這件事。
◆◆◆◆◆◆◆◆◆◆◆◆◆◆◆◆◆◆◆
鋪陳那麼多,
說到底,解脫是什麼?為何讓人如此痴迷?
解脫一詞,維基百科如是解釋:
印度宗教中,
解脫(梵語:मोक्ष,轉寫:mokṣa,或 मुक्ति〔mukti〕、vimoksha、vimukti),
意即「解放」,指生命個體能夠脫離世間生死輪迴及其帶來的各種苦。
印度教吠檀多派認為達到梵我境界即是解脫。
佛教認為依靠修行轉生到天界並不能完全從輪迴中解脫,
必須依照四聖諦、十二因緣、三無漏學來修行,
達到阿羅漢聖果或正等正覺佛陀的兩種涅槃方可脫離輪迴。
國學字典如是解釋:
1. 解除;解開。
2. 開脫;釋放。
3. 消釋。
4. 脫出窠臼。
5. 佛教語。指擺脫煩惱業障的繫縛而復歸自在。亦指斷絕「生死」原因,
同「涅槃」、「圓寂」的含義相通。
6. 泛指擺脫苦惱、困境等。
而一般人直覺可能想到的是
「辭職了,從職場解放。」
「事情做完了,終於可以解脫去休息。」
「有錢了,不用再煩惱生活。」
「自殺,結束生命一了百了。」
諸如此類的,一個詞有如此多的衍生義。
除去現實生活的物質面(不是指一些物質生活的解脫),
以靈性來說,
我自己以為的解脫是相當抽象的,
僅能感覺將所謂的「解脫」作為一個目標去執行是奇怪、不對的,
可一直無法明確的說明也不懂如何跟他人解釋,
直到近日看了章成的《與佛對話》一書,
發現書中高靈的訊息和自己的想法有異曲同工之處,
讓我相當喜悅以致於寫了這篇文。(→終於有文字可以說明的興奮)
★★★
書中訊息節錄:
「當你想要什麼的時候,你能夠馬上找到那個路徑,
接觸到你不需要它的時候的那個感覺,那就是解脫。」
「不要把『解脫』變成『名詞』。」
「當你擁有『設想』的時候,就已經把自己侷限在一個框框裡了。」
「解脫是一種行動,當你在要一個東西的時候,你知道不要也可以如何,
當你決定要的時候,有不要也可以的輕鬆感,這就是解脫。」
「當你放下、鬆脫,回歸到本質的時候,你的心就是連結、廣大的,
一切你想要的其實都已經擁有了,這算不算一種『解脫』呢?」
★★★
最有感觸的一句就是「不要把『解脫』變成『名詞』。」這句,
能夠呼應我認為的,將「解脫」作為一個目標去執行是奇怪、不對的想法,
解脫不是結束,也不是一個目標,說成一種行為比較恰當,
人生活在世要的是什麼?
無論走的是平順生活、踏實工作、盡情享樂或是宗教修行,
最後求的都是一個愉悅、滿足、心安,
甚至可以說「心安」就是一種解脫的概念。
以前看過旅遊節目,在蒙古大草原生活的牧者,
硬是要他進入一個封閉制式的學校環境,他是多麼排斥與不安,
可以想成大草原擁有一個廣闊無垠的邊界,
在其中奔馳、追逐、玩耍是多麼愜意,
為什麼世界如此廣闊,卻要將自己塞近一個狹窄的框框(學校)裡?
的確不可否認教育、知識傳播的重要性,
只是有些時候心靈的廣闊、放下的愉悅不是知識可以教導出來的。
那時候我看節目就有一種,為什麼要讓一個快樂的人變得不快樂?
人總是在設框架把自己關著,以為自己只能這樣,以為事情只能那樣發展,
殊不知跳脫出框架的自我、事情是如此的精彩、無可限量,
很多的感觸都是在框架外的,非制式方式去取得的體驗,
解脫也是如此,這不是在框架裡的概念,
而是比較自然,每個人都會有的體悟,他其實無處不在。
又例如,有些人的修行目標,
是為了想要「成佛」、得到「果位」、進入「仙籍」之類的,
為的也是一個「解脫」,想要跳脫輪迴,
但這說白了也是一種設限,
當你執著於那個境界,就看不到更寬廣、更遠的境界了。
我認為,所有經典中指出的各種境界不是為了讓人去追求,
而是要告訴世人那些原本就存在的現象或情況,
那些用語,與其說是名詞,不如說是動詞會比較貼切,
指要去行動而結果的過程,而不是一個唯一的終點。
若有幸真的修行到企盼的結果,那麼接下來呢?
難道真的解脫了?無事了?
想像一下,現在的你年過半百了,
通過過去的修行得到夢寐以求的成果(例如開悟、得到果位了),
但是你的生命仍在持續著,改變著,
會因為你得到的結果而畫下休止符嗎?
再繼續想像,切換一下角度,
現在的你成就了,在地球上沒有遺憾,肉體已死亡,
那麼你(靈魂)要去到何方?
會因為在地球上得到的結果而滿足嗎?
且,在地球上獲得的成就帶到靈魂層次是否還有作用?
不否認我想比較多,也可能是侷限的發想,
總覺得追求到最後,好像什麼都不需要了,
以靈魂層面來說,這些人世中追求的事物、成就,
就好像在遊戲一般,其實是可有可無的,
可以很精彩,也可以很平凡,沒有一定的方式與規律。
靈魂的本能,人只是將那個能力與感受拿回來,
最終靈魂得到的是經驗與改變的契機,
過程中產生的能力都是附加狀態而已。
而我也不懂為什麼要把「輪迴」視為一種凶禽猛獸?
輪迴建立在靈魂論,同一個靈魂去重新轉生的概念,
很多人將其視為一種可怕的機制,避之唯恐不及。
六道輪迴說以一些驚悚的例子來告誡世人因果的產生與形成,
很多人就陷入了這樣的相裡,便會恐懼害怕。
然而輪迴之所以存在,不就是為了要解決人未完的問題嗎?
經典、修行、教義等等,總在教導人趕緊脫離輪迴,
的確,若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複一樣的行為與現象確實會很可怕,
可換個角度想,當你意識到身邊的事物在重複性發生,
不就是一種轉變的契機、跳脫的時刻?
而這個契機就是一種解脫的來源不是嗎?
若你沒有感覺到痛苦,那何來解脫?
若你沒有意識到自己在迴圈,那何必擔心輪迴?
確實人生中會遇到很多不順遂的事,
可是這個世界是美好的,所有的情感都是自己的,
你可以覺得苦,也可以覺得樂,相由心生便是這個道理。
地球是個實驗場嗎?或許是的,
佛說一切都是空,或許是的,
現在的你不是你,或許是的,
解脫重要嗎?我不知道,
解脫是什麼?我想只是一種類似佛家講的「放下」的概念,
輪迴很慘嗎?或許是的,
但我認為這是靈魂的一個歷程、一場旅途,
所有輪迴中的各個自我,都會成為靈魂成長的養分,
真的很糟嗎?其實也不盡然,
因為在這裡,才能遇到你身邊重要的人,
這不也是種幸福嗎?
*****************
寫到來已經有點不知道自己的主題跑去哪了,
雖然想要只提解脫,
然而發想出來的段落又有其關連性,就會覺得刪掉不妥,
也就有越扯越多,越扯越遠的感覺,
不敢說我的觀念一定正確,我或許只是想聊聊這個話題罷了。
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。
回覆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