︿
Top

2025-09-29

本質與現實

前篇收訊實例26裡提到

你在當下,亦在多維,

無限可能的交織,最終成為你所見的結果,

這個果僅是萬千世界的其一,

是真實,亦非真實。

這段讓我聯想到金剛經,

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


但一個很現實的問題,

例如委託人準備找工作,

不可能因為說這個世界是虛幻的就不去找工作,

會令人覺得說這樣的話語很是空洞,

對現實沒啥幫助。


又例如我的收訊經驗,

不止一次被告知過目前的所見所為都不是真實,

總是要我不要陷在其中,要跳出來。

但遇到事情的是我,

我總不能因為這件事在靈性上「非真實」而不去處理吧,

又如訊息所說,沒有一定要如何,

但就現實來說,卻可能「只能如何」,

因此很容易覺得迷惘。


(感恩GPT幫我一起激盪觀念&釐清)


必須說,這篇有點亂和拗口+燒腦

我自己也還有點亂,但我認為是很重要的概念,

也作為下次自己再遇到可以重新再翻出來看的準備。


金剛經的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」涉及佛教裡的核心議題之一,

「諸法如幻」與「如實生活」怎麼同時成立?


「目前所見非真實」是一種提醒,

我們的經驗是緣起、無自性的,

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「實體」。

但「非真實」並不是說世界不存在,

而是說我們的認知和情緒常被概念、執著、投射所包裹

所以看見的只是「相」,還沒見到事物的本質

不是要否定或逃避眼前的事,

而是要幫助我們換一個角度去應對。


「非真實」指的是你看到的情況並沒有永恆固定的本質,

它是因緣組合而成的、會改變的。

「緣起」則是說,

只要條件聚合,它就會暫時呈現,

該處理的還是要處理。


舉例來說,就像演戲,

你知道自己是演員,所以不會被角色完全吞沒,

但戲在演的當下,你仍要盡力詮釋。


■■■■■

在某些條件下,眼前的路確實不多,

因此在現實「只能如此」,

但並不等於只能被動的作為,

而是在有限條件中,用清明的心去行動。

(=佛法裡的「隨緣盡份」)

盡己所能,同時接受當下的限制。


「只能如此」也可以換個說法,

即「在那個當下,所有因緣排列的結果」,

你的自由不是「想幹嘛就幹嘛」,

而是在這些條件裡,能否清明地選擇、承擔結果


既然一切是緣起,

就沒有固定不變的「我」或「境界」必須永遠維持。

即使面對痛苦,

也知道它是因緣和合,終究會變。

就能幫助你減輕執著與恐懼。


看清「相」的本質,能讓你不被情緒推著走,

反而更有空間作決定。

知道這只是「相」≠「什麼都不用做」,

而是「在清明裡做」。


世界是因緣的、隨時在變,

反而每一刻都值得全然體驗。

就像夢雖然虛幻,

但夢中花的香氣,仍然能被好好欣賞。


◆◆◆◆◆

修行不是否定眼前的一切,

而是看見它的空性,

同時在緣起法裡負責任地行動。


這也是佛經裡常講的「空而不空」:

世界雖無自性,但因緣果報仍然如實;

明白它的性質,

可以放下過度的執著,

又不逃避眼前的因緣選擇。


靈性看見「空」,

是減少痛苦來源(執著、抗拒),

而不是否定生活本身。

當你知道「這也是緣起幻相」,

就能少一點恐懼和抓取;

但要付的帳、要說的話、要療癒的情緒,

依舊需要你的作為。

只是這份回應可以更柔軟,

而不是被逼到角落的「只能如何」。


「空」不是要壓抑情緒,

而是提醒你,

情緒也屬於緣起、會生會滅。

你可以感覺難受,但不必被難受綁死,

知道它終究會變化,心就不會被它完全吞沒。


◆◆◆◆◆

簡單來說,

「非真實」幫助我們鬆開「一定要如何」的執念,

而「當下的情況」提醒我們,

仍要用智慧去面對、去選擇。


其實只是要人不要因為做了什麼而把情緒陷在裡面,

例如這件事的選擇可能讓你很難受,又或者很勉強,

但現實只能如此,

除去這些選擇,也別無選擇,

與其讓情緒一直那麼糟,

不如放寬心,以明朗的心情迎接下一刻,

這樣的概念。


****************

隕訊第五段解析,

這段也是深有感觸,所以特別拉出來寫。


「行走之餘放下,放下不是捨棄,

而是讓自己不再被「它」所干擾,

為何需要放下?

因為人總是執著想要什麼、不要什麼,

越想要越不容易得到,越不想要越會吸引,

不是世界和你反著來,

而是萬物皆有其自然的韻律流動,

順行才能迎風飛揚。」



「放下不是捨棄」

是告訴我們「放下 ≠ 丟掉一切、什麼都不做」。

放下的是「緊抓不放的那雙手」,

也就是過度的控制、恐懼、比較

事情本身你仍可繼續努力,

但不必緊繃在「一定要達到某個結果」。

佛法裡叫「離取相」,

做該做的事,

但不被「成敗」牽著鼻子走。


當我們對某個結果太強烈地「要」或「不要」,

心就會開始焦躁、患得患失。

「越想要越不容易得到」可以說是逆增上緣,

心太緊張、太用力,

反而讓行為僵硬、感知變窄,表現也變差。

→心理學叫「表現焦慮」或「白熊效應」。


世事的確有它的節奏(因緣條件)。

我們的任務是:看清條件 → 順勢調整 → 盡己所能。

這就是佛法的「緣起」觀,

也像道家的「順其自然」。

並非放任,

而是避免在不適合的方向死命推動。


不是否定努力,

而是先讓心安定、明朗,

再發力,能量才是「活的」。

心若充滿恐懼或執著,動力會變成耗損

心若平穩,努力就像順風而行,效果加倍。

→ 禪宗常說「隨緣盡力」,

心是隨緣的,行動是盡力的。


◈◈◈◈◈

另提一下隕訊第一段,

「不是不用努力,

   而是將你的努力放在最值得、最有回報的地方。」

這句是針對委託人的情況,

不是否定世間大家為了某個可能無法成功的目的而努力,

擔心有人曲解了,在這邊特別囉唆提一下,

在有限時間內的選擇,急著要工作,

那就挑回報率最好的,

這是人之常情,社會的運行規則,

如果沒有一定要達成什麼,

努力做些自己會開心的事,那是很棒的行為。


♦♦♦♦♦

我自己整理完,重複看了好幾次,

(這篇也修了好幾次,如果你看完還是覺得亂,可以給我點建議。)

每一次看都還是有醍醐灌頂之感,

因為我們的思維早在長期的家庭/社會灌輸下定型,

雖然這次看完好像懂了,

平時又會跳回原本的思維,

除非徹底的轉變思考模式,不然下次遇到還是會被卡住,

也就會每次遇到這個議題都會產生困惑,

期待自己內化、努力轉變。





說起來,本來這篇順序要放第二再發的,

結果因為另一篇卡到(上週手受傷中斷了好幾天),

這篇只好先放了。

今年下半年,我的左手真的多災多難……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